首页> 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贵州:生态畜牧业让百姓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2019-08-14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王都安)“黔山秀水,畜禽珍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立足贵州资源条件,利用贵州黄牛品种优势,打造优质优价的中高端肉牛品牌,开展杂交改良,满足大宗市场供给,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着力“抓良种、控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促进贵州肉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强力助推脱贫攻坚。

  同时,贵州充分发挥牛羊、生猪、家禽行业协会作用,推行“行业治理+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方式,催化建立集群化、组织化、规模化的畜牧企业集团和产业联盟,让贵州畜禽成为百姓餐桌的优选品种。

  目前,贵州省将肉牛肉羊、生态鸡、生猪等生态畜牧产业作为全省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坚持以“稳定供给、提质增效、保障安全、环境友好”为目标,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统筹推进全产业链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全省生态畜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有了大幅提升。


  全省生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近年来,贵州生态畜牧业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效益优先,着眼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

  贵州省生态环境优良、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养殖基础较好,发展生态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畜牧业在贵州省兼有保供、脱贫、生态三大功能。抓好贵州生态畜牧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脱贫攻坚的需要。

  围绕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四大重点产业,领导小组分别制定了《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牛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羊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生态鸡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生猪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2019年,生态畜牧业实现全省贫困县全覆盖,并明确16个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扶持地区。

  据了解,目前贵州已引进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包括温氏、德康、大北农等30余家,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500余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0余家,各类经营主体累计带动脱贫45万人。


  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畜牧产业紧扣“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聚焦提质增效,全力化解非洲猪瘟疫情及养殖环保压力增大等不利因素,深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牛、羊等草食生态畜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以深度贫困县为主攻区域发展生态家禽产业,是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的具体体现,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贵州省将集中火力,攻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力推进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助推各深度贫困县圆满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根据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区域资源实际,在从江、剑河、正安、紫云、三都、罗甸、锦屏、榕江、沿河、赫章、纳雍、威宁、水城、册亨、望谟等15个深度贫困县105个乡镇发展生态鸡养殖,力争到2020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万户4万人以上实现脱贫。

  目前,贵州省生态畜牧业呈稳定发展良好势头。上半年,全省生态畜牧业增加值241.55亿元,同比增长4.0%,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05.78万吨、9.25万吨、2.5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9.3%、9.8%。。生猪存栏1287.50万头,出栏960.99万头;牛存栏502.11万头,出栏72.87万头;羊存栏322.66万只,出栏120.41万只;家禽存栏10156.9万羽,出栏5851.94万羽。


  提升贵州生态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生态环境优良、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养殖基础较好,发展生态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

  通过多年探索创新,贵州“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逐步走向成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涌现出温氏、特驱希望等一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融合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

  “生态畜牧业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食品餐饮业,链条长、见效快、带动大,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夺取脱贫攻坚全胜具有重要作用。”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农场和家庭牧场建设,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建立健全贵州省畜牧产品分级量化质量标准,支持引导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制定符合贵州省山地特点的规模标准、品种标准、饲养标准、技术标准、品质标准,积极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真正把好品质变成市场竞争力。

  聚焦强链、延链、补链,大力引进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在壮大养殖规模基础上,以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加快补齐饲草饲料、屠宰加工、包装设计、冷链物流等产业链短板,不断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切实提高省内加工转化率,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推行“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渠道分销”等产销模式,与餐饮协会合作开发以畜禽产品为原料的菜品、熟食品和休闲旅游商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前, “贵州黄牛”“黔北麻羊”“贵州土猪”“长顺绿壳鸡”“赤水竹乡鸡”等公共品牌,“盘县火腿”“黔五福”等重点品牌,以及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登记的关岭牛、黔北麻羊、黔北黑猪、毕节可乐猪、从江香猪、赤水竹乡鸡、长顺绿壳鸡蛋、三穗鸭等重点产品,这些展示了贵州生态畜禽产品风味独特、安全放心等优势特点。

  实施品牌提升行动,以贵州生态畜禽产品品牌为引领,重点培育打造贵州公共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全方位展示贵州省畜牧产品的绿色、生态、有机的特色品质,一批畜产品品牌赢得市场青睐,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贵州优质畜产品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了贵州生态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为此,贵州积极加强规模养殖示范创建,全省建成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89个,生猪、牛、羊、肉鸡、蛋鸡规模化养殖水平持续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持续有效推进;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温氏、德康、重庆日泉农牧、大北农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39个县(市、区),发展生猪产业;着力推广循环养殖技术和生物发酵养殖方式,对畜禽粪便进行发酵处理,集中收集还田使用;推行林下养鸡等生态放养模式,全省肉禽生态养殖比例达60%;加快提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水平,全省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85.5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4%;积极探索建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构建生态畜牧业“产业树”

  贵州通过生产资料、资金投入、市场需求、内部结构等要素分析,明晰干系产业、根系产业和枝系产业的具体关联,构建生猪、生态鸡、肉牛、肉羊产业链,比较分析各关联产业影响系数和效益产出,充分做足生态畜牧业上下游产业研究文章。

  依托行业协会,整合要素资源,全省生态畜牧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更加有序。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双重作用,积极探索新的财政资金支农模式,用活用好金融保险政策。与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积极对接沟通,并与多家保险公司和养殖企业开展了深入探讨交流,推动地方特色农业保险。

  推动成立行业协会,贯通产业上下游,形成合力。目前,贵州省牛羊产业协会、禽业协会、养猪行业协会已组建完成。

  依托行业协会抱团发展意愿愈发强烈,“以销定产”模式陆续推进。上半年,通过沟通协调,盒马鲜生董事长到贵州进行了考察,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率先推出贵州黄牛特色单品,后续围绕肉牛肉羊加强合作。同时,与苏、沪餐饮协会联系紧密,持续加大贵州畜禽产品供沪、供苏工作力度。

  建立利益链接机制,让百姓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在大方县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通过建立“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金融+保险+贫困户”的新型种草养畜产业化体系,有效衔接了肉牛产业从育种育肥、饲草饲料、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精准扶贫模式。

  习水县从上海引进嘉荣牧业有限公司发展麻羊养殖。该县良村镇大安村村民刘引军养了20多只麻羊,两年就脱了贫。他说:“如果没有企业带动,贵州可不敢养那么多羊,也不可能那么快脱贫。”

  龙头企业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不仅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更为农户对接大市场搭建了桥梁。


  “幸好有温氏集团这样的大公司给贵州们提供猪苗、技术指导和市场价回收,每年的收入稳稳当当。”对于引进龙头企业,福泉市马场镇安谷村村民金明勇十分欢迎。

  同时,还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选择脱贫成效持续、资金运行安全、农户参与积极性高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西秀区金鸡农庄“托五放七”养殖模式、德康公司规模化地面平养模式、剑河县“双零”林下养殖发展模式成为推广典型。

  “这个生态鸡是‘提款机’,它能够帮助我们脱贫致富。”西秀区金鸡农庄的管理员柴其云说,他是七眼桥镇大塘河村的贫困户,在金鸡农庄务工已有三年,每天做一些打扫、喂饲料、捡蛋等简单的管理工作,月收入有2000多元。

  目前,全省现有肉牛养殖和牛肉制品省级龙头企业36家,其中,全省牛肉制品加工类龙头企业共15家;年出栏1000只以上肉羊的规模企业29家,种羊场34家,屠宰、加工企业主要有3家;家禽企业发展到726家,合作社2388个,家庭牧场4098个,规模养殖场7600户。全省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示范带动、家庭牧场和专业大户为支撑的产业经营体系。

  聚力同心,催化建立集群化、组织化、规模化的畜牧企业和产业联盟,让贵州畜禽成为餐桌上的优选品种。

上一篇:河北:多家养猪龙头正建设大型养猪场
下一篇: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中南六省禁止区外部分活猪调入

© 2020 四川省动物保健品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28-85555625 传真:028-85555625
蜀ICP备14014214号-1 技术支持: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