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技术>其他问题

渔知识 | 蛙类养殖管理与病害防控

2015-01-28

       近年来,蛙类病害有逐年加重趋势,养殖户损失较大。为确保蛙类养殖健康发展,病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总结蛙类发病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亲蛙质量低劣,近亲交配,导致商品蛙抗病力下降。
       (2)引进种苗不经过严格检疫,放养前不采取有效防病措施。
       (3)蛙池生态环境差,水源不洁,老池在放养前不进行彻底清塘,池底淤泥深,水质太肥,水体很浅,水草稀少,陆地面积小,等等。
       (4)饲养管理不当,放养密度太大,规格参差不齐,饲料不新鲜、品种单一,平时不注意水质及水温调控。

       由于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其特有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使得蛙一旦发病后,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对养蛙者而言,应改变以前蛙病防治单纯依赖药物的传统观念,向着全面预防、健康管理的方向发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蛙的健康养殖,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甚至杜绝病害的发生。
1.利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水源是病原传播扩散的第一途径。养殖场的水源应当充足、清洁,不带病原体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等)。各养殖池应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可考虑在养殖场旁建一蓄水池,水在蓄水池中经“360云消”消毒、净化以后再进入养殖池使用。

2.做好养殖池的清塘工作

       清塘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新池应经生石灰消毒后使用,老池则须清淤,井尽量使清出的淤泥远离养殖池,清淤后的地可用“生石灰20斤+植物清塘净1kg”每亩进行消毒(消毒后最好在阳光下干地曝晒一周),待石灰毒性过后再放水养蛙。

3.强化疾病监测管理

       在养蛙过程中,共发现有寄生虫、细菌、真菌及营养性疾病四类约17种蛙病,其中不乏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疾病。对各种疾病的病原病因、流行区域、危害程度 等情况应加深了解,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杜绝病原的传播。由于现有养殖过程中,区域间的苗种交换频繁,养殖用水较为集中,因此,必须了解各蛙场的 病害情况,在引种和换水时注意疾病的检测,防止病原传入及扩散。

4.建立病体隔离制度

       蛙一旦发病后,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尤其是对于传染性强的疾病。病蛙应作消毒深埋或销毁处理。发病池的池水未经消毒后不能排出,以免传染给其他蛙池或蛙场。生产工具未经消毒也不能用于其他蛙池。

5.做好定期消毒防疫工作

       消毒工作应针对种苗、饲料、水体、工具、食场及生活场地展开。种苗入池前可用“霉平+泼洒姜”浸浴消毒,消毒时间应根据蛙的体质及当时水温等情况而定;工具 可用“水产卫士”浸洗5分钟消毒,消毒的工具以清水冲洗,晒干;饲料应保证新鲜,对一些鲜活料如蝇蛆等,可以使用“菌必清”浸浴5分钟,再用清水洗净后投 喂;池水可定期用“菌必清”“360云消”等进行消毒;
食场是蛙池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最易繁殖的地方,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对食场进行清洗,清除残留的饲料和粪便,在发病季节,可用“水产卫士”消毒;因蛙经常栖息在陆地上,所以蛙池边陆地也应经常泼洒消毒剂消毒。

6.蛙病流行季节的药物预防

       蛙的大多数疾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的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9月份,水温在22-30℃之间。这期间,除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外,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常见预防产品有:三黄散、板黄散、黄芪多糖免疫草、青莲散、虫虫草、纤灭、多维等,一般间隔7-10天用药喂一个疗程。
7.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

       蛙由于是一种变温动物,并且无性胆小,许多因素均会引起蛙的应激反应,如人为干扰、水温变化过快、噪音等,尤其对水温的变化最为敏感。一旦应激反应过于强烈 或持续时间较长,则肌体会因大量消耗能量,使抗病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可以使用“抗应激VC”“泼洒姜”“诱食应激灵”等有效预防。

 

来源:渔愉鱼

上一篇:渔知识 | 怎样增加鱼的抗寒能力
下一篇:新兽药技术员需要掌握的七要素

© 2020 四川省动物保健品协会 版权所有 电话:028-85555625 传真:028-85555625
蜀ICP备14014214号-1 技术支持:澎湃动力